「回顧.展望」深入旗山糖廠社區
回憶如同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,記錄著每一個重要的瞬間,這些回憶透過生活中的點滴連結而形成,就像是我們曾住過的社區、回憶中的隔壁鄰居、以及那些熟悉的含有獨特味道的場域。這些記憶從一個人的生活延伸到了家庭,再聚合到整個街廓,形成共同分享的記憶,進而構築起一個地方區域的文化特色。

在糖廠社區的轉型過程中,她們的故事不僅是對過去的回憶,更是對未來的期許。從最初的製糖檢驗人員,到如今服務社區的志工,她們運用自身的經驗和社區精神,期待著未來能在這片土地上持續發光,保持社區的活力與人文連結,並引導年輕一代對社區的認同與生活態度,盼望著社區能延續珍貴的歷史,並將生活的點滴轉化為一份份珍貴的日記,究竟是什麼樣的故事,能為將來注入新的希望與活力呢?

從糖廠記憶的「轉型・延續」

一抬頭就能看見牆壁上一張張歷史的照片,展示著旗山風景和灰白色的照片,而靠近我們這面牆則是人物和生活照居多,可以看見到許多爺爺、奶奶參與社區的畫面,透過照片感受著更多不同面貌的旗山,彷彿每張照片都是在講述著社區深刻的故事,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,但同時也為社區的重生帶來了契機。志工阿姨們的故事正是這段歷史變遷的真實寫照。她們從製糖工廠的員工,轉變為社區的志工,繼續在這片土地上奉獻與發光。不僅是保留了過去的記憶,也為社區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,社區的歷史得以延續,並不斷創造新的故事。

志工 / 高桂連阿姨


住在旗山社區的高桂連阿姨,已經在這裡生活了三十幾年。她回憶道:「糖廠關閉的時候,社區還沒成立,但我已經住在這邊了。糖廠以前還在運作的時候比較吵,因為我們住這裡嘛,它那個都會有聲音,現在關起來就沒有那個聲音了,環境就變得比較安靜了。」然而,桂連阿姨的志工之路始於孩子們長大後開始,「當初是小孩子都長大了,然後也沒什麼事情,剛好社區成立了,就來參加志工,參與志工訓練這樣。」然而,桂連阿姨平時主要的工作是幫忙煮中餐給社區長輩們吃,阿姨也說到「他們禮拜二會比較忙,禮拜二開始上課,中午要煮給(長照中心)長輩吃,就會先把菜叫進來,然後分好,把一些菜冰到冰箱明天使用,之後繼續準備今天的菜,然後明天就比較不會那麼忙,因為有些已經用好了!」她笑容滿面的繼續說著:「來社區就是很高興,每天想到來社區有工作做,就覺得時間過得很快,跟長輩之間也會有一些互動,就覺得很輕鬆、心情很好這樣。」


志工 / 鍾李善阿姨


然而,另一位志工鍾李善阿姨在旗山社區生活了足足有五十幾年了。她回憶起過去在糖廠工作的經歷述說著:「我在這邊生活50幾年了,製糖期比較忙,沒有製糖期就還好,製糖期會有三班制,但女生沒有三班制,只有早班和中班而已,大夜班都是男生接手。」當時的旗山糖廠社區的居民,大部分都是從事著糖廠工作,然而阿姨接著說「但製糖期會請季節工,糖廠製糖有四個月的時間會找季節工來幫忙。」當初李善阿姨在糖廠的工作是檢驗蔗糖,然而,糖廠的關閉對她的生活似乎影響不大「糖廠關閉對我的影響還好,因為接著就是兒子結婚、顧孫子了。現在糖廠也沒有在工作了,只是留著給別人參觀而已,工廠以前有蠻多課,檢驗課什麼的。」

綻放社區:傳承與文史延續

走進旗山糖廠社區,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台灣糖業鼎盛時期。這裡的每一條街道、每一棟建築都訴說著昔日的繁華。然而,社區面對產業衰退時,並沒有坐以待斃。他們巧妙地將目光投向了另一個在地特產:香蕉。李善阿姨認為糖廠社區有很多值得推廣的文史和特色產品,尤其是香蕉相關的產品:「這邊是香蕉盛產的地方,遊客可以來這邊吃香蕉湯、香蕉乾,或是香蕉蛋捲。剛好後面那邊的照片是我提供的,那是我爸爸他有一本照片(相簿),然後拿給社區,這樣弄起來也蠻好看的。」跟隨著李善阿姨的目光看著珍貴的老照片不禁想著,這些照片不僅記錄了糖廠的歷史,還包含了更廣泛的台灣往事。



未來展望:吸引遊客,留住青年

接著桂連阿姨也補充道:「歷史的部分,我們有很多糖廠的舊照片,在利用香蕉經濟循環再利用製造一些產品出來,現在這邊年輕人都有在開發,都看得到嘛,就希望以後推廣出去,能大家都能夠到我們糖廠這裡玩,希望年輕人能夠回來,以及更多人來糖廠」對於社區未來的發展,鍾李善阿姨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:「我希望是有比較年輕的人進來,因為我們已經有年齡了,有時候體力也是不能負荷了。希望年輕人可以回來幫忙。」當談到對社區未來的期望時,桂連阿姨也表示:「我們社區大家應該都知道不錯啦,慢慢地現在已經進入青年返鄉的工作了,我也希望這些年輕人可以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回來發展,做社區的工作,跟長輩有一些互動。」



高桂連阿姨和鍾李善阿姨的故事,就像是旗山糖廠社區轉型的縮影。她們見證了糖廠從繁忙喧囂到寂靜關閉,又到如今煥發新生的全過程。這段歷程不僅是一個產業的變遷,更是一個社區如何在逆境中找到新方向。然而,「希望年輕人可以回來幫忙。」李善阿姨的這句話,讓我們青年團隊不禁陷入深思。

這句簡單的期盼,承載著長輩們對社區未來的殷切希望,也道出了許多台灣鄉村社區的共同心聲。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責任的重量,更看到了機會的光芒。在這個充滿歷史韻味的糖廠社區,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過去的遺產,更是未來的可能性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看到了長輩們的智慧和堅持,也看到了現在的社區青年的熱情和創新。這樣的跨齡交流,正是推動社區持續發展的最大動力。因為我們深知,今天的每一步努力,都是在為旗山、為台灣的鄉村,開創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。